俞益谟简介和生平资料
俞益谟简介
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 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因先辈参军到陕西,安家于咸宁(今陕西宜川境内)。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入籍宁夏。15岁入学,20岁中举,次年登进士。
俞益谟最有名的诗词
俞益谟的生平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当俞益谟回到家乡“后选”之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自称“周王”。陕西提督王辅臣、固原道陈彭等同时宣布反清,与吴三桂南北遥相呼应。一时间,陕甘许多重要城池被反清军攻占,清朝在西北的统治岌岌可危。此时宁夏兵将大多调征四川,“留者什之一二,人情惶迫,众议纷纭。”俞益谟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北大局动摇的关键时刻,参加到宁夏总兵官陈福部下。在平定宁夏兵变的勘乱中表现忠勇,事平论功“授柳树涧堡守备,”成为清军一名下级军官。陈福死后,清廷任命天津总兵官赵良栋到宁夏处理善后,首任宁夏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宁夏和整个西北大局平定以后,清廷命赵良栋率部入川对吴三桂叛军作战,俞益谟随赵从征。又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破格赏“加一十七等,授左都督,管达州游击事”,并“摄顺庆郡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任广西郁林参将,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两江督标中军副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北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首领噶尔丹,再次举兵南犯,宁夏地区成为征讨噶尔丹的军事前沿阵地和军需、兵源的补给基地,一时间各路大军云集宁夏。这年冬季,康熙皇帝召见了俞益谟,赏赐“五爪龙袍、龙缎”,命他回宁夏参加征讨噶尔丹军事行动。他在宁夏参予办理一段粮运之后,就率部担当征讨噶尔丹大军的前锋,在杀敌战斗中屡屡建功。三十五年(1696年)春,被康熙再次召见,升任大同镇总兵官。次年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赴宁夏阅兵途中,路过大同和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康熙巡视山西五台县射虎川时,又两次受到召见。康熙皇帝前后赏他很多御用珍品,还亲笔仿米芾和赵孟頫的字体,给他题书“焜耀虎符”四个大字。在当朝文武大臣中,享受如此“频频宠渥,浩荡难名”,可算荣殊恩极了。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湖广提督林本植所部标兵哗变,朝廷“以俞益谟为湖广提督”,授权“提督湖广全省军务,统辖汉土官兵,兼军卫土司,控制苗彝,节制各镇总兵官,左都督加六级。”他只带领少数亲信官兵,驰驿湖南,“仅半月,驰抵武陵,镇定哗卒,”妥善处理完兵变善后事宜。同年八月,又抚平“红苗作乱”事件。在湖南任间,曾“多所建白,皆合戎政机宜。其谈兵料敌,言无不应。赵勇略、王奋威诸宿将,并称其能。”甚至当时“廷臣众荐,才兼文武,堪应总督之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他与湖南巡抚赵申乔发生矛盾,抚督相互参劾。康熙皇帝对于两位镇抚封疆大员的失和攻讦十分生气,认为“有乖大体”,一怒之下,将二人都停职审查。令湖广总督郭世隆负责查办,派吏部尚书萧永藻、都察院左副御史王度昭参加会审。查办的结果是:双方“所参俱实”。康熙皇帝对二人同时给予处分:“俞益谟著休致,赵申乔著革职留任”。俞益谟回到宁夏广武家中,成为一名老百姓。在此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整修水利、举办义学、主修乡志等,成了名传千古的历史人物。在明代以前,整个宁夏,因历史沿革变幻不定、战乱频繁及史志人员匮乏等诸多原因,也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专志,更别说广武营这个既非郡亦非县的军事堡寨了。但俞益谟撰修的《康熙朔方广武志》。却是宁夏古代唯一的一部地方乡志,深为世人称道。《康熙朔方广武志》翔实地反映了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也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有详尽的记述,成为我们了解宁夏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史料之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为了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诏谕全国,已60岁以上的获罪受到处分的官员,凡能来京祝寿者,俱著恢复原品,赐御宴。俞益谟便放下自己的60寿庆不做,即时赶赴北京去给皇上贺寿。他在京又一次受到康熙的召见,并向皇上“呈进方物”。康熙不仅开恩赐还了他的顶戴,还顾念他过去的功劳,又加封了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俞妻张氏,亦被赐封为一品夫人。他的曾祖父俞大河、曾祖母曹氏;祖父俞天义、祖母张氏;父亲俞君辅、母亲赵氏等,都被追封荣禄大夫和一品夫人。俞家顿时满门生辉,光照塞上。但是,乐极生悲,就在大庆当日,俞益谟参加完贺寿典礼之后,回到寓所等待赐御宴之时,因连日劳累和兴奋而猝逝于馆舍。享年60岁。归葬于宁夏广武营城西南3里的荫子山。
俞益谟“平生不蓄私囊”,有“乐施乐育之义”,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瞻顾邻里乡党,浚渠设塾,在在有记”。其中以整修水利、举办义学和主修乡志等三件大事为代表为家乡做了3件好事。
广武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家乡带来骄傲和帮助的名人,特在城中建立牌坊,上有康熙皇帝御书钦赐的“焜耀虎符”四个大字。还在牛首山专为他修建一座“青铜君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