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爵銜丹書的读音 赤爵銜丹書的意思
赤爵衔丹书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不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云。又见《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以「敬者万世」已上为《颛顼丹书》,「以仁得之」已下为师尚父述所闻。)
- 赤
- 爵
- 銜
- 丹
- 書
“赤爵銜丹書”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chì jué xián dān shū]
- 汉字注音:
- ㄔˋ ㄐㄩㄝˊ ㄒㄧㄢˊ ㄉㄢ ㄕㄨ
- 简繁字形:
- 赤爵衔丹书
- 是否常用:
- 否
“赤爵銜丹書”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见"赤雀衔丹书"。
网络解释
赤爵衔丹书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不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云。又见《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以「敬者万世」已上为《颛顼丹书》,「以仁得之」已下为师尚父述所闻。)
“赤爵銜丹書”的单字解释
【赤】:1.比朱红稍浅的颜色。2.泛指红色:赤小豆。面红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赤卫队。4.忠诚:赤胆。赤诚。5.光着;露着(身体):赤脚。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无足赤。8.姓。
【爵】:1.古代饮酒的器皿。2.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封爵。公爵。
【銜】:同“衔”。
【丹】:1.红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药剂型之一。多由数种矿物类药物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锭等制剂:补心丹。
【書】:1.“书”的繁体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赤爵銜丹書”的相关词语
* 赤爵銜丹書的读音是:chì jué xián dān shū,赤爵銜丹書的意思:赤爵衔丹书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不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云。又见《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以「敬者万世」已上为《颛顼丹书》,「以仁得之」已下为师尚父述所闻。)
基本解释
见"赤雀衔丹书"。赤爵衔丹书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不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云。又见《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以「敬者万世」已上为《颛顼丹书》,「以仁得之」已下为师尚父述所闻。)【赤】:1.比朱红稍浅的颜色。2.泛指红色:赤小豆。面红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赤卫队。4.忠诚:赤胆。赤诚。5.光着;露着(身体):赤脚。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无足赤。8.姓。
【爵】:1.古代饮酒的器皿。2.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封爵。公爵。
【銜】:同“衔”。
【丹】:1.红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药剂型之一。多由数种矿物类药物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锭等制剂:补心丹。
【書】:1.“书”的繁体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