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的读音 北征的意思

北征 (杜甫诗作)《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唐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表现了宏大的历史内容,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
  • běi
  • zhēng

“北征”的读音

拼音读音
[běi zhēng]
汉字注音:
ㄅㄟˇ ㄓㄥ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北征”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犹北伐,向北征伐。 2.北行,北上。

辞典解释

北征  běi zhēng  ㄅㄟˇ ㄓㄥ  

向北方征讨。
《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安集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
《文选.班彪.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英语 punitive expedition to the north

法语 expédition punitive vers le nord

网络解释

北征 (杜甫诗作)

《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唐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表现了宏大的历史内容,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

“北征”的单字解释

】:[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违背,违反。
】:1.走远路(多指军队):征途。长征。2.征讨:出征。南征北战。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兵。应征入伍。4.征收:征税。5.征用:征地。6.征求:征稿。征文。7.证明;证验:文献足征。信而有征。有实物可征。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象征。特征。“徵”

“北征”的相关成语

“北征”的相关词语

“北征”造句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问题是“花马礼”是缅甸东吁王朝强盛时期向北征服的产物,在东吁王朝覆灭后,这些土司已经停止进贡“花马礼”。

读史时每每读到霍去病北征时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心头总充斥着一种浩然正气。

洪武二十年北征辽东元朝旧部时,蓝玉还是冯胜的副手,在冯胜被夺职后,他接掌了大将军印,第一次成为数十万大军的主将。

臣受命之诸葛亮诸葛亮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北征巡时,有关官员奏请修路,他只让“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

赵国必救,救赵就是救楚,这是楚国必须北征的主要原因,哪怕他是想借赵地聚天下英雄而歼之,楚国也要去,搅他个天翻地覆,马仰人翻,网破鱼出。

不知贵人意下若何?北征之事庶乎可行否?

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

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

* 北征的读音是:běi zhēng,北征的意思:北征 (杜甫诗作)《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唐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表现了宏大的历史内容,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