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闷》 杜甫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
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释闷》杜甫 翻译、赏析和诗意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
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
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
眼暗不见风尘清。
诗意:《释闷》是杜甫写于唐朝时期的一首诗。诗人以犬戎复临咸京为背景,抒发了他对战乱的厌倦,并表达了他对帝王和朝臣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努力实现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战乱的景象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战乱和动荡时期的痛心和厌倦。他用“犬戎也复临咸京”来形容战乱不断,战事几乎遍及全国。他认为失去道义的原因并不在于出兵作战,而是在于失去了正确的治国理念。他提到自己曾经鞭策过很多次,但最后却发现这样的出征只是过河拆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诗中还通过描绘豺狼塞路和烽火照夜的景象,凸显出人们的痛苦和哀伤。整个国家被战乱彻底蹂躏,人民的生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天子和群公们应该有所行动,思考国家的安定与和平。然而,诗人却担心这些贪官污吏们只会谋求己身的私利,而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江边的老翁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老翁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他生活在一个局限的环境中,无法了解风尘清朗的世界。杜甫用老翁来象征人们对真相的盲目,寄托了他对于天下的担忧和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战乱时期的憎恶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呼吁帝王和朝臣们醒悟过来,思考治国理念,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释闷》杜甫 拼音读音参考
shì mèn
释闷
sì hǎi shí nián bù jiě bīng, quǎn róng yě fù lín xián jīng.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shī dào fēi guān chū xiāng yě,
失道非关出襄野,
yáng biān hū shì guò hú chéng.
扬鞭忽是过胡城。
chái láng sāi lù rén duàn jué.
豺狼塞路人断绝。
fēng huǒ zhào yè shī zòng héng.
烽火照夜尸纵横。
tiān zǐ yì yīng yàn bēn zǒu, qún gōng gù hé sī shēng píng.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dàn kǒng zhū qiú bù gǎi zhé,
但恐诛求不改辙,
wén dào bì niè néng quán shēng.
闻道嬖孽能全生。
jiāng biān lǎo wēng cuò liào shì, yǎn àn bú jiàn fēng chén qīng.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