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露濡”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乌纱露濡”出自宋代杨无咎的《曲江秋》,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wū shā lù rú,诗句平仄:平平仄平。

“乌纱露濡”全诗

《曲江秋》
香消烬歇。
换沈水重燃,薰炉犹热。
银汉坠怀,冰轮转影,冷光侵毛发。
随分且宴设。
小槽酒,真珠滑。
渐觉夜阑,乌纱露濡,画帘风揭。
清绝。
轻纨弄月。
缓歌处、眉山怨叠。
持杯须我醉,香红映脸,双腕凝霜雪。
饮散晚归来,花梢指点流萤灭。
睡未稳,东窗渐明,远树又闻鶗鴂。

作者简介(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曲江秋》杨无咎 翻译、赏析和诗意

《曲江秋》是一首宋代诗词,由杨无咎创作而成。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曲江景色和诗人的思绪。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曲江秋

香消烬歇。
换沈水重燃,薰炉犹热。
银汉坠怀,冰轮转影,冷光侵毛发。
随分且宴设。
小槽酒,真珠滑。
渐觉夜阑,乌纱露濡,画帘风揭。
清绝。
轻纨弄月。
缓歌处、眉山怨叠。
持杯须我醉,香红映脸,双腕凝霜雪。
饮散晚归来,花梢指点流萤灭。
睡未稳,东窗渐明,远树又闻鶗鴂。

译文:
温馨的香气已经燃尽。
换下沈水瓶中的香料重新点燃,薰炉仍然热乎。
银汉从天而降,冰轮转换影像,冷光轻柔地渗入每一根头发。
按照自己的分量设立酒宴。
小槽里的酒别有一番香味,像是滑过真珠一般。
渐渐察觉到夜幕降临,乌纱上露珠凝结,画帘风展开。
清澈而深远。
柔软的纨绔轻抚明月。
缓慢吟唱的地方,眉山上的怨念交织。
持着酒杯必须要醉,香红映照着脸,双臂如同凝结的霜雪。
饮酒后散步回家,花梢上点亮流动的萤火虫熄灭。
睡眠不稳,东窗渐渐明亮,远处的树上又传来了山鸟的啼鸣声。

诗意和赏析:
《曲江秋》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诗词,通过描绘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观察和感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词以曲江的秋天景色为描写对象,通过烛火、银汉、冷光、香气等形象描写,刻画出了寂静、秀丽、清冷的秋天美景。其中的香气、真珠、露水等形象使用恰当,揭示出了秋天的静谧和美丽。

诗词还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如画帘风、明月、流萤等,表现了作者对夜色的深情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与时光的思考。睡眠不稳、东窗渐明、远处树上的鸟鸣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光明与生命的追求。

整首诗词思绪纵横,细腻入微,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与追溯。这首诗词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感情的流露,展现了作者对秋天和生活的热爱,并通过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对人生、时光和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深情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乌纱露濡”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ǔ jiāng qiū
曲江秋

xiāng xiāo jìn xiē.
香消烬歇。
huàn shěn shuǐ zhòng rán, xūn lú yóu rè.
换沈水重燃,薰炉犹热。
yín hàn zhuì huái, bīng lún zhuàn yǐng, lěng guāng qīn máo fà.
银汉坠怀,冰轮转影,冷光侵毛发。
suí fēn qiě yàn shè.
随分且宴设。
xiǎo cáo jiǔ, zhēn zhū huá.
小槽酒,真珠滑。
jiàn jué yè lán, wū shā lù rú, huà lián fēng jiē.
渐觉夜阑,乌纱露濡,画帘风揭。
qīng jué.
清绝。
qīng wán nòng yuè.
轻纨弄月。
huǎn gē chù méi shān yuàn dié.
缓歌处、眉山怨叠。
chí bēi xū wǒ zuì, xiāng hóng yìng liǎn, shuāng wàn níng shuāng xuě.
持杯须我醉,香红映脸,双腕凝霜雪。
yǐn sàn wǎn guī lái, huā shāo zhǐ diǎn liú yíng miè.
饮散晚归来,花梢指点流萤灭。
shuì wèi wěn, dōng chuāng jiàn míng, yuǎn shù yòu wén tí jué.
睡未稳,东窗渐明,远树又闻鶗鴂。

“乌纱露濡”平仄韵脚

拼音:wū shā lù rú
平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乌纱露濡”的相关诗句

“乌纱露濡”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乌纱露濡”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乌纱露濡”出自杨无咎的 《曲江秋》,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