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往三经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不往三经秋”全诗
偶从大夫後,不往三经秋。
盎中插蒲莲,菱芡亦易求。
闭门具樽俎,父子相献酬。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是苏辙所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平湖近西垣,
杖屦可以游。
偶从大夫后,
不往三经秋。
盎中插蒲莲,
菱芡亦易求。
闭门具樽俎,
父子相献酬。
译文:
平静的湖水邻近西垣,
手持杖屦可以自由漫步。
我常常跟随有学问的人一起,
不去参拜三皇经书的秋季。
盎中插入蒲莲花,
菱芡也容易采集。
闭门而享用美酒美食,
父子共同奉献庆祝。
诗意和赏析: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是苏辙在乡村生活中所抒发的一首诗词。诗中描述了作者闲暇时在平湖附近的西垣散步的情景,他用杖屦(一种类似拐杖的器具)踏着,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湖畔。诗人偶尔会跟随有学问的人一起行动,但他并不去拜访那些三皇经书(古代经典)的场所,而是保持自己的宁静和独立。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辙用盎(古代祭祀用的器皿)插上蒲莲花,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赞美。他说菱芡(菱角和芡实)也很容易获取,意味着他能够轻松享受到丰富的食物资源。闭门享受美酒美食的场景则展示了家庭团聚和亲情,父子共同准备和享用美食,共同庆祝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以平和、恬静的心态描述了田园生活中的自在与愉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庭团聚的向往。通过描绘这些平凡而美好的场景,苏辙展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田园情怀和对平淡生活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苏辙对家庭和人情的重视。
“不往三经秋”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chí tián shè zá shī jiǔ shǒu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
píng hú jìn xī yuán, zhàng jù kě yǐ yóu.
平湖近西垣,杖屦可以游。
ǒu cóng dài fū hòu, bù wǎng sān jīng qiū.
偶从大夫後,不往三经秋。
àng zhōng chā pú lián, líng qiàn yì yì qiú.
盎中插蒲莲,菱芡亦易求。
bì mén jù zūn zǔ, fù zǐ xiāng xiàn chóu.
闭门具樽俎,父子相献酬。
“不往三经秋”平仄韵脚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