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定自若的反义词

镇定自若的反义词有:上气不接下气丧胆亡魂五色无主人心惶惶仓皇失措仓皇无措作贼心虚啼笑皆非坐卧不宁坐立不安张惶失措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胆俱裂心荡神移心荡神迷心荡神驰悬心吊胆惊恐失措惊恐失色惊惶失措惊慌失色慌张失措慌里慌张战栗失箸手慌脚乱手慌脚忙抓耳挠腮按捺不下歇斯底里毛发悚然毛发悚立毛发耸然毛骨悚然毛骨森竦毛骨竦然狼狈不堪目定口呆目怔口呆目睁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张目瞪口结耳红面赤胆丧魂消胆寒发竖胆战心惊胆破心惊胆颤心寒胆颤心惊顿足搓手魄散魂飘魄散魂飞,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的解释: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出自: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镇定自若的反义词

镇定自若的反义词详解

1 上气不接下气
拼音: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解释: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2 丧胆亡魂
拼音:
sàng dǎn wáng hún
解释: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3 五色无主
拼音:
wǔ sè wú zhǔ
解释: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4 人心惶惶
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5 仓皇失措
拼音:
cā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6 仓皇无措
拼音:
cāng huáng wú cuò
解释:
见“仓皇失措”。
出处: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
7 作贼心虚
拼音:
zuò zéi xīn xū
解释: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8 啼笑皆非
拼音:
tí xiào jiē fēi
解释: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出处: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9 坐卧不宁
拼音:
zuò wò bù níng
解释:
同“坐卧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10 坐立不安
拼音:
zuò lì bù ān
解释: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11 张惶失措
拼音: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见“张皇失措”。
出处: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12 心惊肉跳
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13 心神不定
拼音:
xīn shén bù dìng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14 心神恍惚
拼音:
xīn shén huǎng hū
解释: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
15 心胆俱裂
拼音:
xīn dǎn jù liè
解释: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16 心荡神移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yí
解释:
像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强烈情绪,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出处:
张贤亮《青春期》:“一个可能是非常缠绵温馨心荡神移的情感交流过程,被简化成直奔终极目标的繁殖行为。”
17 心荡神迷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mí
解释: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但未识芳闺何处?'”
18 心荡神驰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chí
解释:
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至今回忆起来,还不禁心荡神驰。”
19 悬心吊胆
拼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20 惊恐失措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cuò
解释: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21 惊恐失色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解释: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22 惊惶失措
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23 惊慌失色
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sè
解释:
见“惊惶失色”。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24 慌张失措
拼音: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25 慌里慌张
拼音: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解释: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出处: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26 战栗失箸
拼音:
zhàn lì shī zhù
解释: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27 手慌脚乱
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解释: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这些忠义话儿人都会说,只怕事当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28 手慌脚忙
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解释:
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29 抓耳挠腮
拼音:
zhuā ěr náo sāi
解释: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30 按捺不下
拼音:
àn nà bù xià
解释: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31 歇斯底里
拼音:
xiē sī dǐ lǐ
解释: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出处: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32 毛发悚然
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解释: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33 毛发悚立
拼音:
máo fà sǒng lì
解释: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34 毛发耸然
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解释:
见“毛发悚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35 毛骨悚然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36 毛骨森竦
拼音:
máo gǔ sēn sǒng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37 毛骨竦然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出处: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38 狼狈不堪
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39 目定口呆
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40 目怔口呆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41 目睁口呆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解释:
亦作“目瞪口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42 目瞪口僵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43 目瞪口张
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44 目瞪口结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é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45 耳红面赤
拼音:
ěr hóng miàn chì
解释: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46 胆丧魂消
拼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47 胆寒发竖
拼音:
dǎn hán fā shù
解释:
形容恐怖之极。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48 胆战心惊
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49 胆破心惊
拼音:
dǎn pò xīn jīng
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回:“猛抬头,人人自胆破心惊!钟声半彻云霄,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
50 胆颤心寒
拼音:
dǎn chàn xīn hán
解释: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51 胆颤心惊
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52 顿足搓手
拼音:
dùn zú cuō shǒu
解释:
着急惋惜的样子。
出处: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53 魄散魂飘
拼音:
pò sàn hún piāo
解释: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出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54 魄散魂飞
拼音:
pò sàn hún fēi
解释: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镇定自若的近义词

“镇定自若”单字解释

* 镇定自若的反义词有:上气不接下气,丧胆亡魂,五色无主,人心惶惶,仓皇失措,仓皇无措,作贼心虚,啼笑皆非,坐卧不宁,坐立不安,张惶失措,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胆俱裂,心荡神移,心荡神迷,心荡神驰,悬心吊胆,惊恐失措,惊恐失色,惊惶失措,惊慌失色,慌张失措,慌里慌张,战栗失箸,手慌脚乱,手慌脚忙,抓耳挠腮,按捺不下,歇斯底里,毛发悚然,毛发悚立,毛发耸然,毛骨悚然,毛骨森竦,毛骨竦然,狼狈不堪,目定口呆,目怔口呆,目睁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张,目瞪口结,耳红面赤,胆丧魂消,胆寒发竖,胆战心惊,胆破心惊,胆颤心寒,胆颤心惊,顿足搓手,魄散魂飘,魄散魂飞,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的解释: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