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句 (1179个)
-
941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 成语拼音:
- 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 成语解释:
- 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 成语出处:
-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
942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成语拼音:
- xué zhě rú niú máo,chéng zhě rú lín jiǎo
- 成语解释: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成语出处:
- 三国·魏·蒋济《蒋子万机论》:“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943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成语拼音:
-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 成语解释:
-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944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成语拼音:
-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 成语解释: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成语出处: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945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 成语拼音:
- 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 成语解释:
- 杖:用棍子打。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 成语出处: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
-
946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成语拼音: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
- 成语解释:
-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 成语出处: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947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成语拼音:
- yǎ bā chī huáng lián,yǒu kǔ shuō bù chū
- 成语解释: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成语出处: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寡妇孤儿,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948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成语拼音: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
- 成语解释: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成语出处: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949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 成语拼音: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bīng yī shí
- 成语解释:
-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 成语出处:
-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
-
950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 成语拼音: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
- 成语解释:
- 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 成语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0回:“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
-
951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 成语拼音: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
- 成语解释:
-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 成语出处: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
-
952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成语拼音:
- yī bō wèi chéng,yī bō yǐ zuò
- 成语解释:
- 一个波浪还没形成,另一个波浪又起来了
- 成语出处:
-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95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成语拼音:
- yī bō wèi píng,yī bō yòu qǐ
- 成语解释:
-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 成语出处:
- 宋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
954
言必信,行必果
- 成语拼音:
-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 成语解释:
-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
955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 成语拼音: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 成语解释:
-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成语出处:
-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
956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 成语拼音: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 成语解释: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成语出处: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
957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 成语拼音: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 成语解释: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成语出处: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
95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成语拼音: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 成语解释: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成语出处: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959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成语拼音:
- yī biān yī tiáo hén,yī guó yī zhǎng xuè
- 成语解释:
- 掴:用巴掌打。抽一鞭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
- 成语出处: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960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成语拼音:
- yī bàng yī tiáo hén,yī guó yī zhǎng xuè
- 成语解释:
- 掴:用巴掌打。打一棒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
- 成语出处: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 上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