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意思 恻隐之心的读音和出处

  • yǐn
  • zhī
  • xīn
成语名称:
恻隐之心
成语拼音:
[cè yǐn zhī xīn]
成语解释: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成语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成语例句: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恻,不能读作“chè”。
繁体字形:
惻隱之心
英文翻译:
sympathy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恻隐之心”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孟子的成语 人物品质的成语 侠义的成语
成语关注:
伤痛 恻隐 遭受 不幸 表示 怜悯 受苦 受难者 心情

成语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的单字解释

】:悲伤:恻然。凄恻。
】:[yǐn]1.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2.伤痛:隐恻。3.怜悯:恻隐之心。[yìn]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恻隐之心”的反义词

“恻隐之心”的近义词

“恻隐之心”的相关成语

“恻隐之心”的关联成语

“恻隐之心”造句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 

看到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每个人都动了恻隐之心,纷纷慷慨解囊相助。

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他做得太绝了,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看到老人一天到晚形影相吊的样子,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准备为他找个老伴。

每次在街上碰到残疾人,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总要上前帮一点忙。

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 恻隐之心的意思 恻隐之心的成语解释 恻隐之心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