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 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里话的句子是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5)与《小石潭记》中以鱼写水,侧面烘托,凸现了所写之物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7、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工?
8、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表达,请你写出能表达此意的诗句,并标出处。
10、作者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7、“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不可去掉。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二人同样的境遇。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 记叙 描写 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 (睡觉)
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请你认真品读,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处境作答。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颇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延伸提能力】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
(3)明年春,水落 ______________
(4)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同,共同 (2)只 (3)第二年 (4)早晨
10.翻译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
1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解析】选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未具体描写其特点。
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②怀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三: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笔是:闲人。
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四: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10题(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⑵何( )夜无月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
A B C D
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 私心杂念 深明大义
8、翻译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
句子:
景物特点:
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参考答案
6、于是 找 哪(什么)
7、 B
8、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10、B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 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里话的句子是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5)与《小石潭记》中以鱼写水,侧面烘托,凸现了所写之物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7、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工?
8、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表达,请你写出能表达此意的诗句,并标出处。
10、作者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7、“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不可去掉。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二人同样的境遇。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 记叙 描写 抒情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乐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 (睡觉)
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
【解析】选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请你认真品读,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作者的处境作答。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颇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延伸提能力】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
(3)明年春,水落 ______________
(4)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同,共同 (2)只 (3)第二年 (4)早晨
10.翻译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或阴或明的时候,俯视仰望山间的景象,更是瞬息万变。
1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解析】选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未具体描写其特点。
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②怀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三: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笔是:闲人。
2.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四: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6—10题(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⑵何( )夜无月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
A B C D
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 私心杂念 深明大义
8、翻译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
句子:
景物特点:
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参考答案
6、于是 找 哪(什么)
7、 B
8、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10、B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