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系列二:表达技巧类试题专项练习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二:表达技巧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目。2013年高考17套试卷有11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试卷有5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常识整合:
常见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④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⑤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三、考点突破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答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
①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②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③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问题。(2013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2012年高考上海卷节选)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真题呈现】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
【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精炼3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问: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
②反复。上片,连用两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下片,连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纵使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喜鹊为他们搭桥,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遇,想到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难以穷尽啊。或许牛郎、织女现在还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诗词简析】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fúchá)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词①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②李洞:晚唐诗人。
问:本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抒情的?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译文】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海棠花开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
【诗词简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
3.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问: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结尾处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诗歌译文】天色昏暗,雪意浓浓,云容惨淡,寒风猎猎,一年将尽。在天涯漂泊,我是一个憔悴的老头。独自在清冷的冬夜、小窗下、火盆旁,倒满酒,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慢慢烧红面颊。忽然抬眼,看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此情此景,让我吃惊不已,原来我仍然身在江南。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谁会想念我呢?眼前是关山阻碍,暮霭重重啊。
【作品简析】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下片继续写衰翁冬夜所见所感。“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这三句颇为精妙。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的梅花,悄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的大背景上,立刻产生了一片灰白一点红的艺术效果,在阴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缕生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这结句实则是作者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更见情之深切。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奋起。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目。2013年高考17套试卷有11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试卷有5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常识整合:
常见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④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⑤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三、考点突破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答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
①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②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③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问题。(2013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2012年高考上海卷节选)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真题呈现】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
【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精炼3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问: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
②反复。上片,连用两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下片,连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纵使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喜鹊为他们搭桥,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遇,想到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难以穷尽啊。或许牛郎、织女现在还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诗词简析】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fúchá)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词①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②李洞:晚唐诗人。
问:本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抒情的?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译文】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海棠花开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
【诗词简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
3.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问: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结尾处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诗歌译文】天色昏暗,雪意浓浓,云容惨淡,寒风猎猎,一年将尽。在天涯漂泊,我是一个憔悴的老头。独自在清冷的冬夜、小窗下、火盆旁,倒满酒,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慢慢烧红面颊。忽然抬眼,看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此情此景,让我吃惊不已,原来我仍然身在江南。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谁会想念我呢?眼前是关山阻碍,暮霭重重啊。
【作品简析】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下片继续写衰翁冬夜所见所感。“官梅疏艳小壶中”三句,写衰翁本在小窗下围火饮酒消愁,忽抬眼见室内小壶中有疏梅几枝,玲珑多姿,香艳夺目。这三句颇为精妙。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暗香浮动的梅花,悄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的大背景上,立刻产生了一片灰白一点红的艺术效果,在阴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缕生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这结句实则是作者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更见情之深切。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奋起。
上一篇: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下一篇:丁羲叟《渔家傲》阅读答案
*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二:表达技巧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目。2013年高考17套试卷有11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试卷有5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