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范仲淹《渔家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写法上有何异同?(4分)
(2)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3)就内容和形式对两首诗词作一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参考答案】
(1)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2、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2)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放壮阔。
范仲淹的词较多的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慷慨悲凉。
(3) 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二:
1.对这两首作品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王诗“孤城遥望玉门关”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作者是出于平仄需要而颠倒了语序。
B.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意思是黄沙滚滚,战斗频繁,战士们穿着坚固的铠甲奋勇杀敌。
C.范词“四面边声连角起”是说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都从各个角落传来。
D.范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事还不能谈起。
2.对这两篇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范词“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既写出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王诗中的“终不还”,范词中的“归无计”,都表现了他们爱国思乡的矛盾情绪。“终不还”中一个“终”字表达了将士们夺取胜利的决心。
C.两篇作品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表现了激越雄壮的风格。
D.范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可以使人想见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3、试对《从军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的赏析。分析一种就行了。4分。
参考答案
1、D
2、C
3、试对《从军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的赏析。分析一种就行了。
(1)、反衬手法。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情景交融,“暗”字凌空一笔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
(3)、直接抒情,最后一句,直抒情怀,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对比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二:
范词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写法上有何异同?(4分)
(2)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3)就内容和形式对两首诗词作一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参考答案】
(1)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2、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2)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放壮阔。
范仲淹的词较多的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慷慨悲凉。
(3) 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二:
1.对这两首作品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王诗“孤城遥望玉门关”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作者是出于平仄需要而颠倒了语序。
B.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意思是黄沙滚滚,战斗频繁,战士们穿着坚固的铠甲奋勇杀敌。
C.范词“四面边声连角起”是说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都从各个角落传来。
D.范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事还不能谈起。
2.对这两篇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范词“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既写出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王诗中的“终不还”,范词中的“归无计”,都表现了他们爱国思乡的矛盾情绪。“终不还”中一个“终”字表达了将士们夺取胜利的决心。
C.两篇作品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表现了激越雄壮的风格。
D.范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可以使人想见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3、试对《从军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的赏析。分析一种就行了。4分。
参考答案
1、D
2、C
3、试对《从军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结合内容作简要的赏析。分析一种就行了。
(1)、反衬手法。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情景交融,“暗”字凌空一笔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
(3)、直接抒情,最后一句,直抒情怀,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对比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二:
范词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①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