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乱字的成语 (176个)
-
161
以伪乱真
- 成语拼音:
- yǐ wěi luàn zhēn
- 成语解释:
-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使真假不分。
- 成语出处: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
162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 成语拼音:
- yǐ wēi wéi ān,yǐ luàn wéi zhì
- 成语解释:
- 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
- 成语出处:
- 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
163
以紫乱朱
- 成语拼音:
- yǐ zǐ luàn zhū
- 成语解释:
-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164
一治一乱
- 成语拼音:
- yī zhì yī luàn
- 成语解释:
- 治:太平。一段时期太平,一段时期动乱。指治世与乱世相间
- 成语出处: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
165
治不忘乱
- 成语拼音:
- zhì bù wàng luàn
- 成语解释:
- 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
- 成语出处:
- 《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166
贼臣乱子
- 成语拼音:
- zéi chén luàn zǐ
- 成语解释:
-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
- 成语出处:
-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慧景传》:“臣窃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贼臣乱子者,江夏王与陛下,先臣与镇军是也。”
-
167
坐怀不乱
- 成语拼音:
- zuò huái bù luàn
- 成语解释:
-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 成语出处: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6回:“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
-
168
治乱安危
- 成语拼音:
- zhì luàn ān wēi
- 成语解释:
- 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
- 成语出处:
- 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
169
治乱存亡
- 成语拼音:
- zhì luàn cún wáng
- 成语解释:
- 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
- 成语出处: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
170
作乱犯上
- 成语拼音:
- zuò luàn fàn shàng
- 成语解释:
-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 成语出处: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
171
治乱扶危
- 成语拼音:
- zhì luàn fú wēi
- 成语解释:
- 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 成语出处:
-
172
辙乱旗靡
- 成语拼音:
- zhé luàn qí mǐ
- 成语解释:
-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 成语出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73
杂乱无章
- 成语拼音:
- zá luàn wú zhāng
- 成语解释:
- 杂乱:多而乱;无章:没有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
- 成语出处:
-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
174
治乱兴亡
- 成语拼音:
- zhì luàn xīng wáng
- 成语解释:
- 安定、祸乱、兴盛、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
- 成语出处:
- 《周书·苏绰传》:“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
175
郑声乱雅
- 成语拼音:
- zhèng shēng luàn yǎ
- 成语解释:
- 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雅:庄严的雅乐。郑国淫靡的声乐扰乱了庄严的雅乐。比喻以邪侵正
- 成语出处: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176
贼子乱臣
- 成语拼音:
- zéi zǐ luàn chén
- 成语解释:
- 见“贼臣乱子”。
- 成语出处:
- 唐·魏徵寿《隋书·许善心传》:“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
* 乱的成语,带乱字的成语,包含乱字的成语。